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9月27日,电子科技大学迎来一场“头脑风暴”—— 2025年度第四届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暨交叉学术研讨会在此举行。近400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院所)前沿交叉研究院、学科建设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探讨一个共同命题:在科技变革加速的今天,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催生原创性突破?
2025年度第四届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暨交叉学术研讨会
会议由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秘书处主办,电子科技大学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的前沿研究院负责人参会,共商交叉学科发展大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光灿,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北京大学教授程和平,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学部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汤超,就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展开深度对话。
为什么需要交叉科学?
很多重大发现,都发生在学科的“无人区”。汤超开门见山指出,人工智能、太空探索、能源革命、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都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建立交叉学科,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应对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设立交叉科学部,系统推动交叉学科发展。
四位专家的“交叉之路”
汤超,他早年研究统计物理,后将物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他强调,交叉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他建议年轻科研人员,思路要开阔,功夫要做足,要敢于往前闯。
郭光灿是我国量子信息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圆桌讨论中,他提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可能催生“量子人工智能”新学科。
“经典AI面临算力瓶颈和高能耗问题,而量子计算能提供人类最大的算力。”他建议青年研究人员,如果要从事量子交叉学科,前提一定是打牢量子物理基础。交叉的前提是深耕,没有根基的“跨界”无法产生跨学科的突破性的成果。
祝世宁带领团队研制出世界上首个“光学超晶格芯片”。他坦言,自己的研究是材料科学、光学与信息科学等的交叉。他强调,交叉前必须有“看家本领”,你得先在某个领域扎得深,才能带着工具去解决另一个领域的问题。他认同汤超的观点:交叉研究需要宽松的环境、不设短期指标、允许失败。“真正的创新,需要耐得住寂寞。”
程和平,是生物医学工程与细胞生物学交叉研究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在北大数学力学专业学习,后转向生命科学研究。他笑言,正是在北大九年的魔鬼训练给了他“十八般武艺”。
1993年,程和平首次发现并命名钙信号转导的基本单位—钙火花(Calcium Spark),其Science原始论文被誉为100多年来“十篇最杰出的心肌研究论文”之一。近年来,他推动“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大科学装置建设,融合光学、工程、计算与生命科学,目标是“看清生命的基本单元”。
会议还设置了专题报告和主题报告环节,付雪峰以“交叉科学——谱写学术创新交响乐”为题介绍了基金委交叉科学部设立背景、学部定位和最新政策,季铮锋、王曾晖围绕量子计算和纳米器件研究作专题报告,陈凌懿、邵永平、陈棋、龚新奇4位交叉研究机构负责人围绕交叉人才培养、交叉队伍组建、交叉科研平台建设作主题报告,分享了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在学科交叉领域的经验和做法。
会议还进行了2026年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暨交叉学术研讨会的竞办申请报告,经会议投票表决,2026年全国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联席会年会暨交叉学术研讨会将由南开大学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