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天呐,我是“竟然人”?
最近,互联网上兴起了一场“语言派系”自检——确诊自己是“竟然人”还是“居然人”,也就是当你在表达“震惊”和“意想不到”时,习惯用“竟然”还是“居然”。
看似微不足道的话题,竟然(看来作者是竟然人)登上了微博热搜榜高位,在各种社媒也有很高的讨论度。
一个微小的用词偏好,引起了全网讨论,我们为何总爱用一个个小标签,为自己“诊断”人格?
这场传播,最初源于一位网友的有趣发现:
说“竟然”的人几乎从不说“居然”,
说“居然”的人也几乎不用“竟然”。
大家纷纷翻看聊天记录,惊讶地发现:好像真是这样!
很多人意识到,自己在表达“出乎意料”时,会不自觉地被“居然”或“竟然”中的一个“垄断”,于是便划分为“居然人”与“竟然人”。少数两者混用者,则自称“居竟人”或“混然人”。
在语感上,大家也察觉出细微差异:
“竟然”语气更震惊,“居然”更淡然;
“竟然”像质问,“居然”似委屈;
北方人偏爱“竟然”,南方人常用“居然”……
甚至有人将其与性格挂钩:
“竟然人”=“浓人”,情感浓烈、表达外放,更感性;
“居然人”=“淡人”,情绪稳定、言语简洁,更理性。
更奇妙的是所谓的“情侣互补定律”:情侣或密友中,一个“竟然人”总能配到一个“居然人”。如果你的另一半和你“同然”,恭喜你们成为稀有CP。
两个看似相似的词,在社交语境中被拆解出各种趣味含义。虽不一定准确,却折射出人们对差异的敏感、对定义的渴求——这背后,是当代人对“认识自我”的执着。
“竟然人&居然人”这个新标签出来后,一部分网友忙着自我诊断,也有一部分网友表示不解和质疑:怎么又来一个标签?
I人E人、P人J人、浓人淡人、高/低能量人、老鼠人……年轻人似乎总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到一场又一场对自我的分析-定义-标签中。
其实,这背后是当代年轻人普遍面临的“存在主义危机”——在传统意义来源(如宏大叙事、集体观念、家庭结构)逐渐弱化后,年轻一代对“我是谁”、“我为何存在”、“我该如何活着”等问题,产生了深深的迷茫与焦虑。
再加上原子化社会带来的孤独感,与经济下行中的不安定感,“向内探索”成了许多年轻人应对迷茫、寻求安心的方式。
我们通过标签设置的标准进行自我探索,仿佛获得了一种“我正在客观认识自己”的确定感,从而缓解内心的不安。
例如“竟然人&居然人”这类“无痛诊断”,就可以短暂满足我们在混沌世界中快速定位自己的渴望——“看,我的聊天记录为我作证,我就是这样的人!”这是一种成本极低的自我确认。
且当我们用标签定义自己时,其实也是在对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行为模式进行“叙事重构”:
自称“xx型人格”的人,会将自己生活中那些出乎意料的、略带荒诞的经历串联起来,统合到“xx型”这个叙事框架下。这让他过去的“倒霉”或“尴尬”不再是孤立的负面事件,而变成了符合他人设的、甚至带有几分幽默和宿命感的故事。
例如,在不知道“INFP”这个标签前,ta可能如此解读自己的故事:“我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计划好的事情总是坚持不下去,我真没用。”
而用“INFP”重新诠释后,故事变成了:“果然是我们INFP,追求精神和意义的热情远远超过执行枯燥的计划。我的能量是用来探索内心世界的,而不是完成KPI的。”
这本质上是一种将个人经验“意义化”的过程。
其次,我们如此热衷于“诊断”自己,并非真的要将自己固化在某个类别里,而是渴望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共鸣——“原来像我这样活着的人,并不孤单。”
这种归属感能够缓解个体的孤独和焦虑,并通过群体认同来强化对自我的肯定。在原子化的社会中,我们用标签,在虚拟世界里搭建起一个个“精神部落”,安放不安。
最后,这些标签也创造了一套新的、带有时代气息的词汇,成为年轻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说出这些词,就意味着:“我懂这个梗”、“我是这个圈子的人”、“我没有被时代抛弃”。标签变为社交资本与姿态。
“我是谁”的存在性焦虑与虚无成为部分年轻人的精神底色,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标签就像大海中的浮标,提供了一个暂时的稳固支点,安放一下自我。
去生活,而不是被定义。那个鲜活的、复杂的、无法被归类的你,远比所有标签加起来的总和,都更有趣。
编辑:Nagasaki
撰文:Miaomiao
排版:Cecilia
设计:Lidianer
图源:抖音、小红书、新浪微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