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谁让汽车芯片成了不能说、不敢说的秘密?

AutoBusiness2025-07-18 00:00:029678人阅读



近期,“汽车到底能不能用消费级芯片”再次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然而,当寰球汽车就此联系多位智能化领域的业内专家时,令人意外的是——无一人愿意公开发声。

一位专家在接听电话后干脆表示:“我还是不说了吧。”

另一位匿名业内人士更是直言:“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但现在没人敢说,一说就被网爆。”

被问及究竟是谁在网暴,他只是苦笑道:“懂的都懂。”

一个看似纯粹的技术问题,怎么就成了难以启齿的“禁区”?

有业内人士透露,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关于“车规级芯片和消费级芯片”的技术选型问题。但在现实语境中,“表态”等同于“站队”。支持车规芯片的言论,可能被解读为质疑某些车企的产品安全,继而引发强烈声讨。

从目前来看,车企在芯片选择上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尝鲜派”,倾向采用消费级芯片以追求座舱体验的技术领先。例如,小米近期上市的SU7,搭载的是消费级高通骁龙8 Gen 3芯片,而非车规级的高通8295或8155。特斯拉早年也曾采用AMD的消费级芯片,一些早期新能源车型甚至曾选用高通骁龙625、665等芯片。



而另一派,则更为坚持车规级路线。比如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近期在个人账号中直言:“汽车绝不是快消品。”他强调奥迪绝不使用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不会拿用户做实验。网友评论,这种严谨态度,在今天浮躁的智能化浪潮中显得尤为可贵。

不过,该视频评论区也未能幸免于“标签化”攻击。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今天的语境:关于技术的争论,越来越难以理性讨论。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随着大量IT企业涌入造车领域,汽车智能化水平迎来飞跃式提升,芯片的重要性随之显著上升。然而,在部分企业的引导下,公众对芯片的认知逐渐被引向“性能至上”——算力越高、工艺越先进,就被视为“更好”。但在汽车这一使用环境复杂、对安全容错极低的场景中,这种理解并不成立。车规级芯片真正强调的,从来不是“跑分”表现,而是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运行、安全保障与可验证性。

李凤刚在视频中也进一步科普,车规级芯片是指通过了AEC-Q、ISO 26262、IATF 16949等国际标准认证,具备在高温、低温、颠簸、电磁干扰等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的能力。而消费级芯片则广泛用于手机、平板、电脑,主要面向的是舒适、受控的使用场景。

以核心指标为例,车规芯片需支持-40℃到150℃的工作温度范围,而消费级芯片一般为0℃到70℃。前者对材料、抗腐蚀性、耐震性、电磁兼容性均有极高要求,其设计寿命往往达到10-15年甚至更久,而消费级芯片多为3-5年,且容许更高的缺陷率。

换句话说,车规芯片虽然在算力或制程节点上可能落后半代,但所追求的不是短期性能极限,而是生命周期内的可靠可控。这也正是像奥迪这样的车企所坚持的底线所在。

当然,也有人为消费级芯片“喊冤”:车载娱乐系统并不直接关系到车辆安全,何必上升到如此高度?

但从系统安全和功能协同的角度来看,座舱芯片作为人车交互的核心接口,其稳定性失效可能在关键场景中诱发安全隐患。例如,夏季高温条件下,如果芯片因散热不佳而死机关机,可能造成车辆状态信息丢失,干扰驾驶判断。

在手机里,芯片卡顿不过是“重启一下”;但在汽车里,它可能是安全链条上最脆弱的一环。

既然如此,为何还有企业坚持消费级芯片路线?一句话:成本。

“现在一颗28nm的车规芯片价格往往比3nm制程的顶级手机芯片还贵。”一位熟悉供应链的人士透露,“高通8295售价约为2000-2300元,而骁龙8 Gen 3则为1150-1300元。”

对于年销量数十万辆的整车企业而言,千元级的芯片价差最终将累积为亿级的成本差异。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成本控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于是,哪怕技术验证尚未完备,哪怕风险尚存,也有企业选择“先上车再说”。

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汽车芯片的技术路线不该是一个“能不能用”的二选一,而应回到更根本的问题——“是否安全可控,是否经过验证,是否能对用户负责”。

芯片型号或许普通消费者并不敏感,但安全问题却极为敏感。若某款使用消费级芯片的车型在极端环境下发生故障,其影响将不仅限于品牌,更可能波及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



当“能用”替代了“适用”,当“成本”掩盖了“安全”,当“沉默”成为默认答案,也许我们真正该警惕的,不是技术的分歧,而是共识的失语。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当前汽车芯片应用之所以争议不断,归根结底在于标准体系的非强制性:即便是行业内的一些标准,实际上也都是推荐标准,关于什么是车规级,也都是没有强制性的约束,缺乏统一的技术验证机制、环境适应性门槛和全生命周期可靠性指标,导致行业缺乏共识,企业选择模糊,公众认知混乱。

也因此,多位专业人士呼吁,相关部门应牵头建立覆盖全功能域的汽车芯片应用标准体系,明确座舱芯片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阈值、验证路径与冗余要求。让所有芯片在进入汽车之前,先通过一套谁都逃不掉的验证机制。像奥迪这样的企业所坚守的标准,理应成为行业的共识底线,而非少数派的“孤勇”。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型即正义”的误判,也能杜绝“成本优先”压倒“安全底线”的逻辑,推动汽车芯片应用真正走向规范与成熟。

不是所有芯片都生而为车而造,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能不能用”,而是“谁来负责验证它可以用”。而真正有资格承担这个验证责任的,往往不是走得最快的那一批,而是愿意走得稳的那一群。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自己责任及连带责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突发!94岁杨少华去世:中午35度高温参加商业活动,下午突然离世

影像温度 浏览 6472 07-10

敲锣15年后"万亿"恒大落幕 停牌时总市值已不到2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浏览 9758 08-13

夹缝中的内娱“94花”

仙女事件簿 浏览 35 09-25

豆瓣9.1,宫崎骏大师动画神作最后告别放映!

幕味儿 浏览 2 10-28

黄奕女儿被网友抵制出道,黄奕:喜欢而已没出道

情感大头说说 浏览 8388 08-06

爆火的Lovable:AI建站工具,8个月达到1亿美元ARR,速度之快超过了Cursor

华尔街见闻官方 浏览 2159 08-03

对话傲鲨智能创始人、董事长徐振华:把机器人做成和手机一样的“必需品”

北京商报 浏览 6242 08-10

“恐龙院士”徐星:在朝阳,孩子们可以近距离与化石对话

新华社 浏览 11 10-13

每体:弗里克看重阿劳霍的身体和力量,将其视为重要球员

懂球帝 浏览 2465 07-31

在WAIC倒可乐的机器人,明天要进厂打工了

第一财经资讯 浏览 7948 07-29

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大增,A股牛市步伐会加快吗?

郭施亮 浏览 565 08-11

西贝老板贾国龙喊话外卖平台:请把定价权还给商家

每日经济新闻 浏览 8408 07-20

“体重”超 3 吨:极氪首款混动车型 9X 申报,高配搭 70 度电池

IT之家 浏览 6544 08-09

俄称打击乌军工企业 乌称击溃俄侦察小队

环球网资讯 浏览 8568 07-04

为什么有的人一看就很有气质?这5个变美法则一生受用

LinkFashion 浏览 7649 06-20

一日诞生三地王!上海土拍炸场

地产深度报道 浏览 532 07-26

亚洲杯-男篮1分惜败澳大利亚获亚军 胡明轩26分失绝杀

网易体育 浏览 1054 08-18

小米汽车:8月交付量超过30000台

网易科技报道 浏览 96 09-02

记者:萨拉戈萨决定加盟塞尔塔,俱乐部间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

懂球帝 浏览 5276 07-28

男子网贷20万和已婚女约会潇洒3个月 被拒后欲掐死对方

潇湘晨报 浏览 4972 07-30

特斯拉美国市占率跌至8年最低!传统车企价格战正蚕食其电动江山

车图腾 浏览 23 09-11
本站所有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本站收集信息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沪ICP备200179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