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8月27日报道
8月24日,202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在浙江湖州南浔圆满落幕。五天时间里,115支车队、上千名大学生,在越野赛道上交出了一份关于速度、技术与协作的答卷。

从反复打磨的赛车调试,到弯道上的一次次无畏冲锋,学生们用真实的工程实践,把理论写进了泥泞的赛道。最终,广西科技大学、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分别在不同组别中摘得桂冠。
巴哈大赛(Baja SAE)诞生于美国,原意是“小型越野赛车设计与制造大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自2015年引入这项赛事以来,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高校汽车工程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之一。
与课堂上完成的理论作业不同,巴哈大赛对学生提出的是真实世界的工程问题:如何在有限预算下平衡性能、成本与可靠性?如何让赛车在涉水、冲坡、泥地等极端工况下保持稳定?如何在复杂的系统集成中解决零部件兼容性与安全性?

相较于其他(丨)类比赛,巴哈大赛的规则并不复杂:学生们需要从零开始,设计并打造出一台符合赛制要求的小型越野赛车,再在赛道上完成一系列动态操控、耐久越野等高强度挑战。可真正置身现场,你会发现,这远不止是一场机械比拼,更像一次“工程全流程考试”。

赛事的核心理念是“以赛促研、以赛促学”。参赛学生需要在赛前几个月,甚至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从零到一的赛车研发:
· 从无到有:车队需要自行完成整车设计,包括底盘、悬架、动力、电控系统等,并对每一处细节进行权衡和优化。
· 预算有限:巴哈赛车的研发经费往往来源于学校资助、企业赞助以及校友捐赠,预算紧张,考验团队在成本与性能之间的平衡能力。
· 严格规则:赛事规则对车体尺寸、动力形式、安全性能有着详细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则框架内完成创新。
巴哈大赛按技术路线分为几个组别:燃油车组、电动车组、氢能车组,今年首次亮相的还有智能巴哈赛车。

每一支队伍都是一座“微型汽车公司”。他们既是设计师,也是技师;既是测试员,也是市场人员。这是一次从课堂到产业的完整迁移。
在南浔赛场,赛车轰鸣声此起彼伏,赛段设有泥地爬坡、涉水冲刺和连续S弯等高难科目。发动机的轰鸣声与泥浆飞溅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橡胶味和高温下金属散发出的热气。每一次冲坡、翻沙、涉水,都是对车辆和团队的双重考验。

今年的巴哈大赛还迎来一个“未来玩家”——智能巴哈赛车首次亮相。赛车搭载多模态传感器、自适应控制算法和高性能电驱系统,在非结构化地形中实现自主或半自主越野驾驶。这既是产业与教育融合的尝试,也是给学生提前接触未来技术的机会。

十年来,巴哈大赛已为行业输送了近三万名工程人才。它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成绩排名,而在于让年轻人在真实环境中试错、突破和成长,把理论写进赛道,把汗水变成实践。
如果说巴哈大赛培养的是未来的汽车工程师,那么今年首次推出的汽车科技新媒体主播赛,则让另一群年轻人站上了新的赛道:如何让汽车技术更容易被理解。
随着新能源、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成为购车的核心决策点,技术不再只是幕后角色。普通用户想知道的不只是“快不快”,还想理解“为什么快”,以及“对我有什么意义”,传播方式的变革让“技术如何讲给用户听”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主播赛正是顺应这种趋势而生。参赛选手需要围绕指定的技术主题,完成策划、拍摄、剪辑与传播全流程,探索如何把复杂的技术讲得更易懂、更生动。这是一次“技术+传播”的双重挑战。
今年,作为赛事的重要赞助商之一,也在主播赛中投入了更多关注。
奇瑞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助理耿树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媒体主播大赛顺应了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发展趋势。随着传播方式的变革,如何将专业汽车技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耿树鑫看来,主播赛的意义已远不止“选拔优秀主播”。 “汽车行业需要的是既懂技术,又会讲技术的人。主播赛正在帮助行业发现并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既能解读复杂技术,又能把这些技术讲到用户心里去。”
当前,汽车新媒体行业仍面临着不少困境:
首先是专业性与大众化的平衡难题。主播既要懂技术,又要会表达,既要保持专业深度,又要让普通用户听得懂,这对内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是同质化竞争加剧。一个爆款视频出现后,很快会有几百条类似内容跟进,大量内容停留在表面参数对比和功能演示,缺乏深度思考和差异化表达,品牌想打造属于自己的护城河非常难。
这也是奇瑞等车企开始自建新媒体矩阵的原因:一方面掌握技术话语权,另一方面与年轻创作者共创内容,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技术信息既精准,又更贴近用户。
巴哈大赛与汽车科技新媒体主播赛,一个面向工程实践,一个面向用户传播,它们在南浔交汇,指向同一个命题:汽车产业需要怎样的人才。
在智能化、电动化、数字化加速重塑行业的背景下,单一技能正在失效。
企业需要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型人才,也需要能让技术被用户理解、接受的传播型人才。这两者缺一不可。

巴哈大赛,让学生更快接触真实产业问题,在造车、调校、测试的完整流程中积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汽车科技新媒体主播赛,则让年轻创作者学会用用户的语言,讲清楚行业前沿技术,把复杂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未来的工程师需要懂用户,未来的传播者也必须懂技术。产业转型期的人才培养,不能再局限于“单向度的角色”:“既要有把车造出来的能力,也要有把技术讲清楚的能力。”
五天的赛事里,赛车在泥泞中冲坡越坎,直播镜头下,技术被更好地看见、理解和传播。两群年轻人以不同方式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技术更快、更好地走向用户。
当热闹散去,赛道归于平静,但这场赛事留给产业和人才的,远不止奖杯和排名,而是一条更清晰的未来路径:
当技术创新与传播创新实现双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才能走得更快,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