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10月16日报道 2016年,一句简单的唤醒词——“你好,斑马”打开了车载互联的大门,十年后,斑马智行又迎来新进化,投身AI大潮,也顺利推出了车载专属大模型“神AI”。
这家由阿里和上汽联手孵化的企业,悄然从智能车机玩家变成了能提供全链路车载智能化方案的独角兽明星,斑马这十年经历了什么?
郝飞:斑马智行联席CEO郝飞(左);黄清:网易汽车副总编辑(右)
8月,斑马智行正式申请在港上市,招股书显示,2024年,斑马智行以7.41亿元收入、7.8%的市场份额,居中国智能座舱软件解决方案市场首位,截止今年6月,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在60个主机厂超800万辆车上落地,覆盖超过14个国家。
过去一年,从发布元神AI,到融合端到端和交互智能体,再到发布全模态端侧大模型实车方案Auto Omni,斑马智行的AI技术也快速演进,也为端芯片带来新机遇,并陆续合作、智己、等15个汽车品牌,全球权威机构IDC评测智能座舱大模型能力排名第一。
这都是,斑马智行IPO的底气。
作为AI生态平台的新物种,斑马智行是唯一一家将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技术、车载平台服务这三大智能汽车核心体验支柱无缝整合为统一解决方案的企业,打通B端技术供给和C端服务生态。
为此,网易汽车《即兴对话》独家对话斑马智行联席CEO 郝飞,共同拆解这家公司十年转型的底层逻辑,探寻元神AI和Auto Omni的“懂车”秘密,以及在车载智能发展中如何构建起新的技术护城河。
回顾斑马智行的一路发展历程,郝飞将其划成了三个关键阶段,首先是跨界融合初创期,核心在于打破行业壁垒,打造互联网汽车新产品。
“当时阿里在操作系统、软件生态上有成熟经验,而上汽具备先进的整车电气架构与制造体系,两家合作就是想看看,互联网技术能给汽车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 ,郝飞回忆道。
2015年11月,阿里巴巴和上汽联手,正式成立斑马智行,公司落地在上海,2016年7月,双方合作的荣威 RX5发布,搭载 AliOS 系统,首创语音交互主导的座舱设计,靠语音控导航、音乐、车辆设置重新定义了智能车机。
“这款车的不是偶然”,郝飞强调,AliOS 从移动端适配到车载级标准,满足了汽车对安全、可靠性的高要求,上汽则让互联网团队摸清了汽车生产流程和质量管控逻辑。这一阶段,斑马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更练出了一支既有互联网敏捷性、又懂汽车严谨性的团队,为后续发展打了基础。
其次是开放拓展期,逐渐从单一服务转向以“开放架构”服务全行业,在这一阶段,斑马智行主要干了两件“关键大事”:
阿里把OS事业部的全部知识产权、技术和团队都注入斑马,同时,也提出操作系统三步走计划:从智能车机到智能座舱,再覆盖自动驾驶和 AI,最终建成全链路操作系统底座,国内只有两家企业能牵头国家智能汽车操作系统重大专项,斑马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斑马还签约了神龙、福特,从服务上汽一家,变成了服务全行业,截至2024年,它的小程序业务已经和40多家车企合作,充电服务覆盖了国内90% 以上的公共充电桩。
最后就是元神AI引领期,斑马将核心战略放在了车载专属大模型的研发和落地上,“大模型肯定会改变智能座舱,但汽车上的大模型不能照搬手机、IoT 设备 —— 必须适配车场景,解决用户真痛点” ,郝飞说,这一阶段斑马的核心产品——元神AI正是基于对车场景的深度理解而打造,也标志着车载交互从命令式向拟人化的跨越。
“我们研发元神AI,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要打造懂车、懂用户的出行伙伴”,郝飞强调,元神 AI 的所有能力都围绕驾驶安全和出行效率,其中的核心秘诀就藏在了多模态融合 + 端侧部署里。
驾驶过程中,用户通过安全、自然的方式与车交互,同时车内数据涉及个人隐私,不能随意上传云端,基于这一需求,斑马用70亿参数(7B)的大模型做底线,完美保证聊得流畅、听得懂需求,又不会因为参数太高让车机卡顿导致用户等待。
而端侧部署是元神 AI 的另一技术亮点,端侧部署能实现毫秒级响应,避免云端传输带来的延迟,这对驾驶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和汽车底层系统、芯片深度绑定,元神AI能实现指令下完,瞬间执行,不用等云端反馈,做到交互体验如同与人对话般自然。
除此之外,元神AI 还突破了传统语音交互的局限,实现超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场景感知、车控服务联动三大突破,这也是车场景AI区别于其他场景的核心价值。
今年4月,斑马智行发布“一箭十星”交互智能体,即1个System Agent(系统级主智能体)+10个平台级应用Agent(场景智能体),通过星状协同架构,用户只需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即可调用控车、外卖、娱乐等十类场景化服务。
今年的WAIC大会上,斑马智行联合通义及高通发布了业内首个基于高通8397平台的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基于该方案的端原生智能体,可以通过纯车端方式实现智能座舱90%的「感知-决策-执行」服务闭环。
多模态场景感知让元神AI看得见、听得懂、能联动,车场景不再是孤立的,用户需求可能通过语音、环境变化、行为动作等多维度呈现,它能理解模糊需求与情感表达并提供主动服务。
郝飞举例道:基于最新的解决方案,元神AI能够识别用户上车时已经出汗,同时自动打开空调;遇到暴雨天气,系统通过摄像头识别路况,自动提醒开启雨刷,并推荐避雨服务区,此外,甚至还可以帮助客户下单咖啡。
也就是说,通过元神AI,斑马智行实现了将智能座舱的“被动执行”模式向“主动服务”转变,汽车不再是单纯的出行工具,而是成为满载情感温度的智能伙伴。
在9月的2025云栖大会上,斑马智行已经发布全模态端侧大模型实车方案Auto Omni,包含独家Qwen Omni深度定制、独家高通8397等平台适配、斑马端到端模型系统、元神AI场景应用等,并已与国内头部车企达成定点合作,2026年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Auto Omni全模态端侧大模型实车方案正式发布
近年来,手机厂商们纷纷上车,想把手机生态搬到车里,不少用户也说 “在车里用手机比用车机好”。
面对这一竞争压力,郝飞并不回避,并表示手机生态上车解决不了车场景的核心问题,手机的交互逻辑、服务组织方式,和车场景是脱节的,手机应用为碎片化操作设计,而车场景需要 “一句话解决问题”的极简体验,这要求服务必须与车辆数据、驾驶状态深度融合。
以斑马与饿了么的合作为例,用户无需手动操作,通过导航数据、车辆位置与外卖平台的链路即可完成订餐流程;甚至在合作中,斑马不仅打通数据,还帮助饿了么重构车载端服务流程,真正实现车场景下的服务适配。
斑马的核心优势之一,是硬件与软件的深度绑定,和手机厂商简单移植手机系统不同,斑马的操作系统从研发之初,就和汽车的电气架构、域控制器、自动驾驶系统深度耦合,并从车型、芯片等硬件层面进行适配,据悉,斑马智行已经累计合作国内外10多家主流芯片企业、30多个芯片平台。
另一优势则是生态服务的闭环能力,斑马不满足于堆砌应用,而是围绕着出行场景重构服务链路。目前,其已与阿里系生态(高德、饿了么、钉钉、优酷)深度融合,同时向百度、腾讯等外部头部生态开放合作,形成 “车-生活-服务” 的联动体系。
谈及未来,郝飞用“开放、融合、以用户为中心”三个关键词概括,未来车载生态不会是一家独大,而是网状合作,而核心始终是解决用户在车场景的真实需求。
在云栖大会上,斑马智行已经联合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飞猪、大麦、天猫养车等内容与服务生态伙伴,发起行业首个“AI车载平台服务联盟”,涵盖数字娱乐、本地生活、车辆服务三大场景,为车企提供平台级Agent产品。
“未来5-10年,车载智能化会进入淘汰赛,技术路线选择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留在牌桌上。”
斑马的十年,郝飞也提到“走了不少弯路”,最大的教训是“开放速度不够快”,但这些经历也让斑马更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选择“操作系统 + 元神 AI + 开放生态”的路线,将产品做好做优。
“我们的目标不是垄断市场,而是在车载智能化领域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用户、车企认可的出行伙伴。”
随着港交所 IPO 申请的提交,斑马智行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车载智能的赛道远未到终点,伴随智能化大潮的潮起潮涌,用户对出行伙伴的期待从“主动服务”走向“情感共鸣”,斑马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而破局的关键就藏在它十年走过的路里。那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基石,以开放为路径,带着对出行场景的深度理解,推动车载智能从1到N的普惠,让车真正成为未来生活的智能节点。